源自贫困户的感触
山路弯弯。清晨的程家沟被迷朦的薄雾笼罩。
两年前,世红在颠簸的车里体验着急弯陡坡的惊险刺激。他是我们单位派出的一名驻村干部,他回忆,两年前刚到工作组报到的那一天,行走在这个陌生的荆棘的山路上,内心充满抱负和疑惑。
“报到的第二天,村里的干部领着我们在土里自己摘菜,生起灶火做饭炒菜,拎着铺盖卷儿开始了驻村帮扶的生活。大伙都亲切地管我叫红儿,我是工作组里最普通的一名帮扶工作人员。”今夏,草木葳蕤之中的柏油路上,世红与单位同事在车里叙侃。
“刚到村里时嘻嘻哈哈地爱找村姑的话题开开玩笑,总想着工作活跃气氛轻松点。其实最触动我的是那次的场面,村里的勇哥不幸摔伤瘫痪了,他老婆拼命地挽救他,不离不弃。为了让他晒到第一缕阳光,他老婆每天调好闹钟陪伴他,不但毫无嫌弃,而且承担起全家的劳务。每一天她总是不停地忙前忙后,洗衣做饭。命是保住了,可没有了任何劳动能力,一家重担落在妻子身上。患难见真情,丈夫被妻子的重情重义感动,珍惜生命,夫妻相濡以沫。虽然听说的感人故事很多不足为奇,但当我自己亲临现场,目睹这个不幸而又有情有义的家庭时,不得不让我对生命价值的领悟有进一步的感触。想想我们来扶贫的工作使命,这样的家庭就应该好好帮扶他们。我们发动,群众自愿捐款救助。工作组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争取,使这个贫困家庭享受到免费医疗和所有的救助政策。他们夫妇非常信任工作组,有什么疑问拿不准的问题就问他。”
“很多村民都支持国家政策的实施,以前的库区隔绝如今道路直通直达家门口,这两年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我在这期间积累不少宝贵经验,也领悟到更多的人生意义。我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,希望自己为社会多尽一份力。”
摇着小船划出贫海的文书
盛夏的宝石湖,骄阳灼眼,坐在快艇上,任风的呼啸和白浪的撞击拂过耳畔。艇上一行是下乡入户的同事们。程家沟村四社真有点远,坐了汽车再乘船,还得步行。
阿英早在岸头的土垒边候着我们。她挎着包,中等的身材,略棕的健康肤色,手捧着簿册,清脆索利的嗓音,正叫村民把吃草的几头黄牛吆喝开让出道来。
我们走进院落,召集村民讨论,她一边向我们介绍每户情况一边解答着村民的疑问。所到之处,村民投以信任的目光,每家每户情况如数家珍,了如指掌。今年村委会换届,阿英是得票数最高的连任干部,她兢兢业业,扶贫工作组的好助手。
扶贫攻坚离不开资料的反复整理。每天有不同的迎来送往与资料督查,旧活未完新活又来,加班超时是家常便饭,不足为奇。
阿英住在程家沟村四社的湾角处,每日清晨,身披露珠,摇着小船划出宝石湖,再步行半个多小时,赶到八点之前到村委会,开始一天的紧张忙碌。夜幕降临前,阿英再步行半个多小时,摇着小船赶回家做饭,一直收拾家务忙到深夜。
文书工作很枯燥,也很需要时间和耐心。有时,阿英白天做不完的资料还背回家中继续做。刚开始丈夫没说什么,时间久了,觉着有时连周末都没见着阿英回家,家中事务也堆积着顾不上,渐渐便有了些意见和分歧,甚至对她的工作也进行阻挠。阿英唯有更努力地挤出时间两边兼顾,为了孩子的求学为了家庭的收入,她连悄悄去卖血的事儿都干过。身子骨幸好是硬朗着的,工作日她不停做资料和走访入户,周末就捋起裤腿下地干活 ,没有说过一句累。
我禁不住问她,撑着这样的工作和生活觉得后悔吗?她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程家沟人,盼来了国家的好政策改变家乡,自己尽力无怨无悔。这份工作再艰辛也要撑下去,家庭再苦也要勤劳带头搞好生产。
阿英默默地而又内心笃定踏实地干着这份工作。
暮色中,她划着小船的身影,伴着湖面木浆搅动的水声有节奏地浮动,她用力向前划……
产业艰辛与收获
眼前这位四十来岁的男子,看起来温和淡定,干起工作来可是精力充沛,有条不紊。何书记是省川煤集团派到扶贫工作组来的。在程家沟工作的每一天,他都用心用脑地配合工作组的领导干部。
说起被派驻这里开展工作,他有自己的责任见解,派来的人能做多大的事情,要看这个单位的决心和态度,来了,就要安心,干了,任何困难面前不能退缩,不能辜负村民和组织的期望,不能给单位丢脸,帮扶的成绩和荣誉其实应该属于单位,属于这个团队。
想好了路子,做农产品加工,倾尽了心力。工作组的成员们,绞尽脑汁自己设计包装,源自川东第一大水库的高山土特产出炉,高山晚熟米,菜籽油,还有杀了的鸡鸭,收原材料、加工、包装、发运,这些系列程序,都搞懂了,还得联系单位打开销路,这些活,何书记都包揽了。2016年10月31日,何书记不慎手摔伤成粉碎性骨折,可眼前的这些关系到全村的事儿一点儿也不能耽误,尽管手打着石膏上着夹板,他还是坚持组织大米生产。为了去卖产品舟车劳顿,有一晚赶回家已深夜三点多。第一笔赚回的十几万,给村民们分红,他们的脸笑得稀烂。
建电子厂,是工作组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的一个积极想法。何书记一刻不敢耽搁,联系对接电子芯片销路。大家齐心协力在一个月内建起厂房,解决村民就地就业,一人上班,全家脱贫。看着村里五六人进厂月工资平均能领个2400元,何书记开心地鼓励他们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,更多村民在自己村里上班,更多的青年人不必再扔下家中老小,更多的家庭其乐融融,何书记说,这真是让人欣慰的结果。
光伏电站项目的周折实施,几百个档案盒子的资料整理,在驻村的日子里,没日没夜的加班苦战,为的就是让这个村早日实现脱贫。
何书记家在广安,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,妻子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他长期离家疏忽家庭有所争执,可他仍说,组织上安排了我来到这个村,是领导和上级的信任,扎扎实实地干工作,自己家中的锁事和工作中的个中委曲是必须要自行消化的。我不后悔自己短暂地与家人分离,这么努力地在这里付出心血,是希望把程家沟建设得更加美丽。
村主任的憋屈
“党和政府这么重视脱贫工作,社会力量,企业力量,这么多单位和大家伙都在帮衬着咱们这个村,你们说说,咱们自己再不争气怎么行?”
村里在开院坝会,罗主任语重心长地跟村民谈心。其实这村主任心中最纠结的是,有的村民攀比心态日益严重,如果是比谁勤劳致富快还好,可怕的是比谁享受了扶贫政策。
村里要研究移民安置问题,户口确定中。
这些天,罗主任接了好些个电话,家门口也热闹起来。妻子热情地招呼着村民和亲朋,她知道,丈夫的主任位子当着不容易,不可以在别人面前摆架子,人家来咨询和提意见是必须要有耐心的。
晚饭后,罗主任的表弟一家也来了,弟妹灿烂的笑容就像捡了金元宝,拎了些蔬果进门后就和嫂子去话家常。表弟也是享受移民安置政策的,不过这次他的来意,说是本来四口人的户头这次被确定成两口人,虽然子女已经分了户,但不都是一家人吗?这四口人的政策补贴问题嘛,当主任的表哥理应帮忙搞定才行。
“这口子开不得啊!”罗主任皱起了眉头,不敢直视表弟充满期待的眼神。他心里也明白,表弟从小就跟自己的感情要好,这些年来,自己家中老小的事情,表弟出力跑腿啥都没打过半点停顿。如今,唉!这违规的事情,真不能!
好端端的乐呵呵演变成气鼓鼓。
政策必须在大家的监督下执行。每一户移民安置的家庭情况都如期公示。
表弟两口子那天在路上与罗主任遇个正着,表弟按捺不住愤怒,指着表哥鼻子破口大骂。有些亲戚也认同,说罗主任不念亲情,摆什么谱。
亲情已受损。表弟一家再也不接罗主任的电话,甚至登门也被他们找借口拒绝。一年多无来往。
妻子说: “老罗,我能理解,你没有愧对组织,但是心里憋屈啊,愧对了亲人,这个结,不知哪天能解呢。”
这样的事情,这样的结等着我们在扶贫道上一路开解吧。
罗主任紧紧握着妻子的手,坚定地朝着回家的方向迈开步子。